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黄晖

立足南海,逐梦珊瑚

[video:黄晖]

  黄晖,女,汉族,1969年7月生,江西分宜人,中共党员,1990年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组长,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站长。

  多年来,黄晖在科研岗位上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多次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引领和带动了珊瑚礁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中科院和社会各界的赞赏及支持。

  一、积极推进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研究及学术交流

  在2004年第十届世界珊瑚礁大会上,黄晖发现自己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参会代表,其余东方面孔均是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她感到内心无比失落,自此暗下决心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珊瑚礁研究水平和地位。黄晖先后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顶尖珊瑚礁科研机构学习交流,通过不懈努力,与澳大利亚、美国、台湾、香港等地珊瑚礁科研界的精英建立了深入和长期的合作交流。在国台办、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港澳台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4届两岸珊瑚礁研讨会;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珊瑚礁生态调查培训等活动。她多次带领团队参加国际会议,选派学生出境学习,邀请国外学者到团队访问指导,这些交流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珊瑚礁生态科研整体水平,也推动了我国的珊瑚礁生态科研成果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深入研究我国珊瑚礁生态现状与问题

  黄晖及其团队在国家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长期坚持开展野外珊瑚礁生态科考,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环礁等有珊瑚礁分布的我国海域。目前,已较为清晰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生态状况,在应对珊瑚礁生态研究与管理各种问题时以数据说话,为科研和决策引导正确的方向。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三十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黄晖团队还展开了珊瑚礁退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造礁石珊瑚对不同环境压力的响应机理不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响应模式。

  面对全球范围的珊瑚礁退化,以及我国珊瑚礁生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黄晖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构想并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研究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黄晖在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共建立300亩修复示范区,可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的苗圃,已初具规模化和成效化。

  三、科研成果颇丰

  黄晖及其团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这一国际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同时结合国际珊瑚礁前沿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十年,黄晖主持/负责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共发表中英文论文90余篇,其中SCI 38篇;出版7部专著(第一作者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已授权24项);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四、为我国珊瑚礁保护与管理建言献策

  积极推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晋升国家级、福建东山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调整。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多次单独或联合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渔村、社区和学校等举办宣教、论坛等活动。发起成立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旨在广泛发动珊瑚礁生态科研机构、保护管理部门和民间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有效地推动珊瑚礁保护和科普教育。此外,作为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为有关地方边防、海关、公安、渔政等部门进行保护类珊瑚的执法鉴定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