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盆地,世界第三大、中国第一大盐湖地区,蕴含极其丰富的钠、镁、锂、钾等矿产元素。可直到20世纪末,由于我国没有掌握分离提取技术,不少矿产元素的市场一直被国外垄断。攻坚时刻,一群年轻人深入到柴达木盆地,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中国科学院王敏研究员就是其中一员,她30年不懈地从事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产业化研究工作,用执着演绎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研发,用执着完成了吉乃尔湖畔盐湖企业的兴建,用执着实现了碧波万顷的千吨级盐湖提锂项目的达产。
时间推移到30多年前,那是1986年的初夏,王敏在选择就业志愿时,五个志愿全都填写的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此举使她成为全校轰动一时的焦点人物,受到学校和北京市的表扬。
凭着对自己专业的高度热爱,对梦想事业的执着追求,王敏来到了青海盐湖所,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与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情感。
1998年,她加入青海盐湖所盐湖提锂团队,积极投入到突破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提取锂资源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工作中。
2001年10月,原国家计委批准的“青海盐湖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东台吉乃尔盐湖的开工,王敏也开始了她的野外工作生涯。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日有四季,风吹盐沙跑”,这是人们对青海柴达木盆地地理气候环境的概括和总结。在踏上东台盐湖的那一刻,王敏知道自己将注定与那里的沙漠、盐碱和黄土为伴。在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王敏忍受着风寒日晒,孤独寂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默默无闻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
她和团队成员无视环境的恶劣,远离亲人,远离家庭,长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独享着戈壁的荒凉和凄美。
在经过八年艰苦的努力后,该项目终于在2007年年底全面建成投产,整个碳酸锂提取工艺的完成,填补了该领域世界空白,标志着青海在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王敏和同事们为此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团队的力量,坚守的意义。
结束东台的野外生活后,她将科研的重心放在了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与开拓创新上,尤其是盐湖丰产元素能源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为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基础。近几年,申请主持项目多项,承担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地方科技厅及企业十余项研究课题,争取科研经费数千万元。
王敏不断超越自我,以严肃认真、深入细致、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克难攻坚的精神,征服了青藏高原上柴达木盆地的戈壁荒滩,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获得青海省省级先进个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16年所在的团队获中科院科促奖;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