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李新荣

锁住沙龙绿大地

[video:李新荣]

 

  李新荣,男,1966年生,中共党员,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二级),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简称:沙坡头站),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1997年,李新荣博士后出站,放弃了北京植物所优厚的待遇,回到了以“草方格”治沙闻名于世的沙坡头。一块块纤弱的“麦草方格”成功地阻止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的入侵,也让李新荣抵御了外界优厚生活待遇和舒适工作条件,扎根沙坡头二十多年。

  他热爱野外工作,常教导学生:“我们从事野外生态学的研究,与实验室的研究有所不同,论文不仅要发表在杂志上,而且还要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大自然就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处处皆学问”“科研生活寂寞,要耐得住坐冷板凳,抵御外面纷繁世界的诱惑”。

  “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也是中科院建院50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之一。李新荣担任沙坡头站站长后清醒的认识到,沙坡头站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不可能一辈子吃老祖宗的饭,我们也要给后人栽树,留下一片荫凉。他带领团队开展长期观测和系统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把握学科动态,提出沙化草地恢复的理论假说,揭示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回答了降水小于200mm沙区能否通过人工生态恢复的重大科学问题;系统研究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水文功能,开展了人工培养拓殖技术研究,大大缩短生物结皮形成时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空白。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SCI他引1000余次,出版专著6部;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7、2017)和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8)。

  抓科研的同时他也很注重团队文化建设。野外台站的工作作风和西北风一样,凛冽而又粗犷,但科研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在大协作中强调细腻的组织。团队中各人的能力和分工不同,走得快慢不同,但都在“成功的路上”。

  在这样的科研态度和科学精神下,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沙坡头站被中科院授予“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第四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2001-2005、2006-2010和2011-2015年度中科院“优秀野外站”,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成为科技部首批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连续三次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李新荣本人也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甘肃省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和领军人才、中国沙产业学会“全国防沙治沙先进科技工作者”、中科院首届“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08)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技贡献奖”(2014),并于2011年、2018年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