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曾馥平

扎根大山里的“真扶贫”

[video:曾馥平]

  

  曾馥平,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8月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1987年7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副站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科技副县长(挂职)。

  受组织委派,曾馥平于1994年7月到环江县开展科技扶贫。本着热爱和责任,曾馥平白天头顶烈日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考察取材,晚上伏案整理资料,着手对比研究,分析信息、归纳总结。通过努力,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生态移民扶贫试验区,构建了“科技单位+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企业化科技扶贫创新机制,并和同事一道在精准扶贫道路上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岩溶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开启了新的里程碑,其“肯福”示范区的成效也得到了中央领导、部委以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全区实施40万环境移民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

  他坚持“扶贫先扶智”,从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着手,引进新技术、孕育新思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区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6年的9226元,生活水平已经超过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真扶贫”!

  曾馥平参与创立了三方共建、对外开放的建站模式,促使环江生态站的建设步入快车道并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和西南喀斯特区域唯一的国家野外研究试验台站。以生态研究站为技术支撑,促成了一大批国家、中科院和广西重大项目在环江的启动实施,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精准扶贫,同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依托。项目区的生态产业、扶贫产业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18.7%,植被覆盖率提高26.3%,土地侵蚀减少14.6%,地表径流减少8.2%。实施农村新能源—沼气建设后,农民人均薪炭林砍伐量减少78.9%,森林生产增加24.6%,由此减少土地侵蚀23.8%,地表径流13.4%,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他实施的生态扶贫产业—林下种草养牛在环江县已经发展20万亩,为环江县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下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被国家发改委作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在西南地区推广。

  1996年,曾馥平主持编写的《河池地区广东帮扶异地安置主导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自治区评估论证,为河池市顺利实施20万环境移民提供了依据。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和广西区科技攻关项目等29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第一发明人2项),培养研究生30余名。先后获得“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20年中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副职”,广西区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区中直机关定点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广州分院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科技贡献奖一等奖和科技促进发展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