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致力于用科技守护祖国粮食安全,为攻克水稻“顽症”呕心沥血。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工人先锋号”,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他40年如一日,“一脚前沿,一脚田间”。其研究成果多次在《科学》、《细胞》、《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并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他将历时多年研发的抗病基因无偿提供给育种专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他是何祖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植物病理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了水稻“顽症”——稻瘟病的研究。本世纪初,他响应中科院号召回到祖国,投身于作物抗病育种前沿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四季辗转、寻迹病源,他踏遍全国20多个“病圃”做实验
春耕秋收,四季轮回。何祖华的心里始终牵挂着一个“全国水稻生物钟”,从当年4月在杭州播种,7月到厦门做翻秋,11月转到海南南繁,到如今上海-海南基地轮回,他的步履从未停息。
山区病菌多,他常年深入山区“病圃”观察水稻发病情况,草帽与双肩包成了他的工作标配。无论是绿皮火车转轮船、长途汽车转三轮车,还是在农药仓库打地铺、在基地劈柴火,他都以苦为乐,坚持不懈。凭借协同育人、奖掖后学的师德师风,他多次被评选为“中科院优秀导师”。
久久为功、突破自我,他在冷板凳上铸就水稻“抗癌”屏障
何祖华敢于啃“硬骨头”,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做实、做强农业科技,为水稻提供“抗癌”屏障,在作物广谱抗病机制、高抗与高产耦合的育种理论与应用领域引领国际前沿。
2017年,《科学》发表其团队成果——广谱持久抗稻瘟病的机制;2021年,《细胞》发表团队新成果——发现抗不同病害的超级水稻基因;2022年,《自然》发表团队关于植物免疫代谢策略——稻瘟病化学“防护墙”。这些期刊的主要子刊也发表了多篇团队的文章,有4篇封面文章,8篇高引或热点论文,获得了国际领域的话语权。
目标导向、注重应用,他挖掘抗病新基因已推广逾3500万亩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何祖华将基础研究和农业问题紧密结合,着力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迄今为止,团队挖掘的广谱抗病基因Pigm已被袁隆平农业高科、荃银高科等40多家单位应用于育种并审定多个新品种,抗病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超3500万亩,助力实现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被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需求密切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