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良嵘,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过程工程所绿色化工研究部主任。十余年来围绕低浓度复杂体系目标物分离效率低能耗高的难题,提出了新型固相萃取技术,围绕新型吸附剂界面的分子水平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新型吸附剂的结构界面优化设计两方面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了团队在新型固相萃取分离研究领域的应用转化。
攻坚克难,甘之如饴
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杨良嵘不认为自己遇到过特别难以突破的问题,她称自己一直以来运气不错。2010年从过程工程所博士毕业,2014年,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的“新型功能化超顺磁性颗粒的制备及在分离技术中的应用”即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成果正是博士论文相关的磁分离技术。但稍作了解,就会明白,不是没有困难,而是她沉浸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历程中。
在磁颗粒分离设备的设计、制造中,需要前期事无巨细的周密设计及与制作单位的流畅沟通。“比如易流位如何设计便于调节、采用多少个泵、吸附罐高度适配、在什么位置需要预留排空口……前期设计疏忽任何一个细节,或者沟通不到位,后期修改就如同外科手术的失误一般,需要把不锈钢管路反复切开再焊上。”经过半年往返青岛数十次的沟通协调,分离设备的试车、试水经过一次调配就通过验收。杨良嵘和同事正是凭着对磁性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对分离工艺的精确掌握才能实现磁颗粒分离技术的突破。
理想成为现实,服务于现实
杨良嵘从没考虑过从事科研以外的任何职业。填报专业时,她“就想着踏踏实实点儿,我们国家在化工领域有很多有待突破的方向,选化工专业有前景。”其后依然是踏踏实实,清华大学毕业后,经老师推荐至过程工程所攻读硕博学位,2010年毕业留所。
真正进入化工研究领域,杨良嵘的视角更加开阔。“化工在高精尖产业是大有可为的,在一些高纯试剂、高端产品等‘卡脖子’领域都有待化工科技的突破。”为了突破“卡脖子”问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杨良嵘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磁珠提取试剂盒,应用推广到十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了痕量低拷贝质粒和微孢子虫DNA等难提取样本的快速精准提取,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市场产品无法稳定提取用户样本的问题,产品纯度和得率优于国际同行产品。团队由此建立了快速高效的蛋白分离方法和绿色低能耗的分离技术,应用于企业3年内创造利税近1.5亿元。
牢记使命,勇担职责
杨良嵘200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党龄超过20年,一直不忘初心勇担重任,致力于低浓度复杂体系精准分离研究。在扎实的分离科学和工程的研究基础上,杨良嵘凝聚过程工程所优秀青年人才,共同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研讨分离科学工程方面的应用基础创新研究,申报2022年中科院稳定支持基础青年研究项目“盐湖关键战略资源的绿色高效分离”并获得资助。
“这个团队凝聚了过程工程所在盐湖绿色分离方面的基础及优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我从党史中学到的是,除了自己要认认真真、兢兢业业,还要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这个项目靠我个人或者课题组肯定拿不到做不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杨良嵘还承担了不少公共事务,2015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2020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今年起担任过程工程所绿色化工研究部主任,也是最年轻的一批研究部主任。2020年,获得过程工程所第四届“过程女杰”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研究所首届“我最喜爱的青年导师”称号。同年,所党委成立老科学家冠名科技攻关突击队,杨良嵘任“陈家镛高端原料绿色制造突击队”队长。
杨良嵘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和大型企业项目,相关成果在工程顶级/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SCI收录70余篇,他引2000余次;申请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杨良嵘认为,“科学家都有好奇心,但我们不只是要满足自己的科研兴趣,要把所长所学用在国家需要的任务上,也是对党和人民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回报。这是科学家的使命,更是合格党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