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访问

首页 >> 2022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黄迎新

黄迎新:扎根盐碱地,再造米粮川

[video:8黄迎新个人视频(720 480)_x264]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句“顺口溜”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真实写照。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这里的盐碱地因盐分重、碱化度高,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曾被称为“八百里瀚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科研团队通过农业科技手段进行盐碱地治理,数十年来,一代代盐碱地治理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深耕,在国内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领域成绩斐然,为端牢中国饭碗、粮食战略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昔日盐碱地已成为今日米粮川和粮食产量新的增长点,吉林西部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一步步走向草茂粮丰。特别是2021年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下简称“黑土会战”),在吉林省西部设立大安示范区,东北地理所刘兴土“黑土会战”大安示范区青年突击队传承一代代科学家的科技创新使命、接续奋斗新征程,集成国内外先进的治理技术消减盐碱障碍,以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目标,立足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近两年时间取得了累累硕果。黄迎新研究员正是这个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级首席科学家、“黑土会战”大安示范区临时党支部书记。
  有心才有梦,敢追才能圆。2009年,黄迎新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毕业,放弃留在国家站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进入东北地理所工作,带着年轻人的热忱,前往吉林西部参与长岭站筹建工作,开展盐碱化土地治理研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黑土地,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指示,2021年中科院与东北三省一区联合启动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黄迎新勇挑重担,担任刘兴土“黑土会战”大安示范区青年突击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青年突击队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春天风沙肆虐,夏秋蚊虫袭扰,冬天寒冷刺骨。没有网络,与亲人通话都要跑到站后高高的沙丘上;没有食堂,经常3碗泡面就是一日三餐。忍受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割舍着对家人孩子的惦念,为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践行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经常在野外一待就是数月,带领团队曾创下6个月内驻站工作130余天的记录。无数个酷暑的夏夜,实验站闷热潮湿的库房中都能看到他们认真忙碌的身影。为追赶实验进度,经常彻夜工作,困了就靠在椅子上小憩一会,被蚊虫惊醒了就接着干。
  接续禾下乘凉梦,盐碱地上发新芽。黄迎新作为示范区临时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团结协作,突击攻坚,建立了东北地理所大安示范区临时党支部与地方党组织联合共建的常态机制,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在“黑土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科技工作者在院地合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黑土会战”成果落地、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未来。黄迎新作为示范区青年突击队队长,带领突击队致力于盐碱地生态治理等方向的攻关示范,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技术,一项项落实到田间地头,一幕幕科技增粮、科技护绿的大戏在盐碱地上演绎,大安示范区科研团队始终把盐碱地治理的根本点,打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拿硬招,破难题,探索“大安模式”,趟出大安路子。
  鲜花为劳动者绽放,颂歌为奉献者奏响。近两年,“黑土会战”大安示范区,共申请国内外专利57项,发表论文23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1个,培育品种10个,制定地方标准5个,获批吉林省主推技术3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团队成果得到了“黑土会战”专项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网、科学网等相关媒体报道。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黄迎新将继续带领大安示范区青年突击队扎根基层、不畏艰难、潜心研究、开拓创新,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充分发挥突击队主力军、生力军作用,扎根盐碱地、再造米粮川,冲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第一线,治理好国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为中国人的饭碗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国家黑土地保护事业奋勇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