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访问

微信登录
首页 >> 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王核

王核:论文写在雪域高原 实现找矿理论和实践双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王核,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矿产勘查学科组组长。主要开展矿床学、成矿预测和矿产勘查等领域研究,陆续发现白龙山超大型锂矿等10多个矿床(点),为满足我国战略资源重大需求作出重要贡献。

一、瞄准学科前沿,强化使命担当

王核秉承“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理念,不忘报国初心、30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围绕西昆仑典型矿床和成矿规律,历经艰苦勘探,在找矿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我国稀有金属成矿、找矿理论跻身国际前列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解决我国锂资源短缺难题作出突出贡献。

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

面向国家战略矿产资源重大需求,在稀有金属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方面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一是创建“伟晶岩脉对称分带找矿模式”。通过研究白龙山一带的伟晶岩脉群分带性、不同区带伟晶岩岩脉的成矿特征,创建了“伟晶岩脉对称分带找矿模式”,总结了伟晶岩型锂矿床的三个找矿要素,相关成果发表在Lithos和Ore Geology Reviews等刊物上,为锂矿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是发现白龙山世界级超大型锂矿床。率先在白龙山岩体北部发现白龙山锂矿,与随后发现的雪凤岭锂矿构成长15km的含矿伟晶岩脉群(北矿带),在白龙山岩体南侧陆续发现了雪盆、双牙等锂矿,构成了长25km的南矿带。白龙山超大型锂矿床预测潜在资源量还有氧化锂506万吨、氧化铍16万吨、氧化铷31万吨等,锂、铍、铷、钽稀有金属均达到超大型。相关成果发表在Lithos和《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刊物。

三是提出在西昆仑-东昆仑-川西存在一个2800km长的古特提斯域的锂成矿带。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认为喀喇昆仑存在一个600km的成矿带,并提出在西昆仑-东昆仑-川西存在一个2800km的古特提斯域锂成矿带及“LRN”(Li-Rb-Nb)锂矿新类型,丰富了相关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在《地质学报》、Economic Geology上发表。

四是白龙山锂矿的初步勘探和开采取得重要突破。2018年以来,首采区3.02平方公里备案资源量:氧化锂68.24万吨、氧化铍2.18万吨、氧化铌+氧化钽0.82万吨。白龙山锂矿一期300万吨/年已投入生产,依托其建设的全球最大的锂矿一体化项目启动,标志着开发利用进入实质性阶段。

三、野外耕耘不辍,成果产生社会经济效应

王核长期奋斗在雪域高原,脚踏实地、奋勇拼搏,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白龙山超大型锂矿的发现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典案例,其经济潜力巨大,仅探矿权出让即为20亿元。按2023年8月碳酸锂平均市场行情24.5万元/吨,该矿潜在资源量氧化锂506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