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访问
蚊子被称作最致命的动物之一,是疟疾、登革热等数百种严重疾病的传播者,给人类生命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从蚊子等“小”昆虫研究中做好守护人类生命大文章,走出一条中国科学家的生态友好、普惠人类的抗疟抗虫新道路,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首批特聘核心研究员、新基石研究员,获上海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分院身边优秀榜样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创新“治蚊防病”中国抗疟方案
为应对疟原虫抗药性和疟蚊户外叮咬导致全球疟疾病例上升的严峻挑战,王四宝深入探究蚊虫传播疾病机理并研发防控新策略。十余年来,王四宝揭开疟蚊群集婚飞和求偶通讯的奥秘,破译人工释放的不育雄蚊交配率低的世界难题,为培育生产具有交配竞争力的雄蚊、保障蚊虫遗传防治策略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阐明肠道微生物共生定植和拮抗疟原虫感染的分子机理,秉持“One health”理念,创新“治蚊防病”思路:通过肠道共生菌“治疗”蚊子,实现从源头阻断疟疾感染传播,为消除疟疾这一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顽疾提供生态友好的新技术和中国方案,为登革热等蚊媒病毒防控提供思路启迪。
近年来,王四宝团队经过大量测试,从云南腾冲中华按蚊肠道分离出多株兼具天然抗疟活性和快速散播能力的共生细菌,其中解脲沙雷氏菌Su_YN1可分泌抗疟蛋白脂肪酶,借助囊泡递送靶向杀灭疟原虫;并在2022年凭借“利用按蚊天然抗疟共生菌阻断疟疾传播”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盖茨基金会“大挑战:户外疟疾媒介控制”联合项目资助,2024年该项目再次获得盖茨基金会追加资助。
如今,王四宝和全球科学家紧密合作,将解脲沙雷氏菌活菌制剂喂给非洲疟疾疫区蚊子,通过交配繁殖传播“益生菌疫苗”。王四宝以科技为桥,与西非国家共同筑梦“一带一路”,打造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党旗飘扬在科研一线
拥有27年党龄的王四宝现任中心党委委员、植物性状形成与塑造重点实验室第二党总支书记,曾任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党支部书记。多年担任党务干部的他,为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积极根据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谋划调整党组织,把支部建在实验室,让党员与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
他组建“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攻关突击队”,举荐青年骨干挑大梁担任突击队队长,打造植物抗虫先锋论坛。作为核心成员,王四宝团队揭示昆虫与微生物共生互益、寄生免疫等互作关系,破解害虫与生防真菌攻防互作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昆虫前肠是病原真菌侵染的新途径,为提高生防菌杀虫效力、虫口夺粮贡献新技术。
为采集携带抗疟细菌的特殊蚊子样本,王四宝带队前往云南、江苏、辽宁等地野外考察,不顾环境艰苦,常常深夜在牛棚蹲守吸过血的蚊子。通过实地考察,他还为滇中新区、文山州广南县农林产品开发、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等提出建设性建议,助推脱贫攻坚事业。
注重科技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王四宝多年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鼓励青年拓展视野、把握历史机遇、挑战科学难题,团队多名青年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多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他本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荣誉。作为上海“科普义务宣讲团”成员,王四宝多次参加公益讲座、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趣味科普启蒙,助力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