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个人事迹
孙立南:“天二代”与星空的不解缘
来源:紫金山天文台 【字号:  
 

孙立南在给孩子们做天文科普。 廖洋/摄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坐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

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生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接力”担任天文台台长,守望苍穹,书写了一段“追星”佳话。

“天文梦”的种子生根发芽

“我与天文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就已注定。”在天文台办公室里,孙立南对《中国科学报》笑言,从出生起,她的命运之轮仿佛就与天文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孙立南的父亲——上一代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台长孙寿甡,19岁开始在观象台工作,从此再未离开过这里。孙寿甡一生殚精竭虑于我国天文事业,“天二代”孙立南就降生在观象山中的子午仪室。对她来说,天文台就是自己的家。

青岛观象台常年从事太阳白光与色球观测,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哈雷彗星进行了观测与研究。研究成果摘取了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著名的哈雷彗星上一次出现在地球上空是1986年。它之所以如此出名,部分原因是它的公转周期为76年,和人类的寿命相差无几。也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看到它。这也是孙立南第一次正式观测。

1986年,著名的哈雷彗星回归,青岛观象台只有孙立南父亲一个人在坚持工作。由于缺少观测助手,年幼的孙立南被父亲拉去帮忙。“父亲坐在高高的观测梯上,母亲在一旁做记录,我和妹妹盯着秒表读数。”

只要天晴,就要观测。每每到了后半夜,气温骤降,手冻得僵硬,再加上困意来袭,十分辛苦。孙寿甡却依旧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父亲的健康,母亲经常会登上观测梯,一口一口喂父亲吃饭”——这便是年幼的孙立南脑海中的画面。

台里的楼梯旁,挂着爷爷——著名书法家孙一青的作品《这里通往宇宙》。书桌上,书本摊开的一页是父亲著作的扉页《宇宙在我心中》。这是一家子的“星火”相传……

时光如梭,在孙立南内心早已种下的天文种子生根发芽。她进入青岛观象台工作,“女承父业”。天文于她,是事业,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数十载如一 探索苍穹奥秘

人类对太空的沉思,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浪漫和怀想。而“追星之路”,则是一条枯燥与挑战并存的路。

“青岛观象台从1925年高平子先生创立太阳黑子观测以来,一直坚持观测太阳白光。目前,我们是全国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家太阳黑子观测机构。”孙立南自豪地说。

与天文打交道的几十年里,孙立南的双眼仰望星空,探索天体纵横交错间的宇宙奥秘,双脚始终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她长期承担太阳白光和色球观测国际联合发布任务、中国科学院天文底片数字化等课题任务,顺利完成万余张太阳黑子的扫描工作,在国内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20余篇……

作为一名天文工作者,孙立南专业技能过硬、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出色。她带领同事在天文普及教育、宣传和科普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叩问苍穹,探索星河。日复一日的观测,在孙立南眼中,不是枯燥,而是希望与知识的积累。

让璀璨星空照亮更多人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追慕和探索。随着天文知识的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仰望星空的人。

“我从事天文观测工作已经22年了,这期间,除了常规的天文观测和特殊天象观测之外,我们还会走出去,到校园、街道、乡村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孙立南说道。

孙立南时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创建青岛天文爱好者协会,接待公众参观并讲解天文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野外观测活动和青少年天文比赛等。她给天文台定的休息日是每周一,周末是他们进行公益性科普的日子。这样的活动每年至少有100多场。

点燃人们心中的天文之火,需要一粒名为知识的火种。通过与各区教育部门及科协合作,举办科普讲座、培训天文教师,孙立南组织“天文下乡”活动,将天文科普知识送到偏远山区。

无论男女老少,通过天文知识的普及,使每个人都能拥有仰望星空的能力。孙立南还经常拿着望远镜设备到马路边、广场上,让公众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近距离感受宇宙的魅力。

正如孙立南所说:“天文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它可以让人的视野更开阔。”孙立南还组织“天文研学游”活动,走进各地天文台站和场馆。

2022年,时隔6年,青岛观象台再次被评选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孙立南当选为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她的获奖评语是“仰望星空,立足脚下,用科学情怀看尽宇宙万千”。这就是她继承父辈事业、守望星空不辍的写照。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