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国科学院“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方针指引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于2013年5月成立,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管理,总部设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致力于建设一个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开放平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持续关注和高度肯定。经过四年的发展,商务部在肯尼亚援建的中-非中心基础设施顺利完工,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区域办公室相继投入使用,中-非中心已成为我国科学家在东非地区开展科学研究的大本营,服务“一带一路”、造福非洲大陆的东非科技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
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中-非中心抓实海外党建工作所激发的源源动力和由此形成的制度保障。
筑阵地,搭平台,驻外党员离乡万里建新家
党支部是党最基础的组织,是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派驻国外,党的建设不能弱化,党的组织和领导不能缺失,有党员的地方就应该建立党支部。
因中-非中心建设工作需要,武汉植物园从2013年开始向非洲派遣常驻人员。绝大多数成员是第一次踏入非洲大地,远离家乡和亲人,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落后的生活条件,以及各种流行性疾病和暴恐风险,身心接受着严峻考验。如何稳定人心,温暖人心,让大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完成驻非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非中心依托单位——武汉植物园党委在派驻人员赴非前就已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党员的政治意识和骨干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成立中-非中心驻肯尼亚临时党支部,作为驻非党员共同开展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将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向海外延伸,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万里之外全覆盖。
临时党支部建立后,驻外党员群众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让党员干部身处异国他乡也能及时开展组织生活,时刻牢记使命发挥作用。结合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突发状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提升外事工作作风;对个人与家庭遇到的困难,支部成员之间及时给予帮助和关心。武汉植物园党委对临时支部的动态全面掌握,对支部成员国内亲人住院、孩子出生、父母生病等给予最大的关怀,让驻外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驻外人员积极投身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临时党支部的工作实践,使驻外基层党建探索初见成效。随着中-非中心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为进一步加强驻外科研机构党的建设,进一步规范驻外党员组织生活,更高效地传达新时代党的方针政策,保障驻外党员“雁行万里不掉队,离土离乡不离党”,经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党委批准,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海外党支部于2017年6月正式成立,有效补齐了驻外党建工作的“短板”,确保中科院为科技支撑“一带一路”提供更强大动力。
勤学习,多汇报,风筝飞再高不离组织一线牵
海外党支部虽远在万里之外,但通过电话、视频和邮件能够及时接受武汉植物园党委的党建工作指导。武汉植物园党委通过赴非党员干部不断带来党建工作学习材料,让驻外党员及时了解学习国内最新信息。
在武汉植物园党委领导下,海外支部举办“党建微讲堂”,由驻外党员轮流分享学习体会、交流工作心得、畅谈生活感悟,引发互动,启发思考,丰富了驻外人员的生活,成为海外党支部最具特色的党建品牌之一。一些驻外党员的事迹还被作为典型,在回国后被邀请向所在单位党员进行汇报交流和分享。建立“微支部”学习交流群,定期发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态、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学习、党员应知应会等内容,形成了线上与线下学习的互动互促。目前,“微支部”微信群已成为海外支部党建工作的“指尖服务站”。
站位全局、服务中心是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海外党支部还在支部书记严雪的带领下创新“案例工作法”。驻外人员在每日工作结束后,固定抽出1-2小时查阅学习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相关法律规章或时政评论,结合驻外工作中出现的状况和问题,摘录下来编成案例并汇结成册,供团队集中学习,以保障各项对非业务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将党建工作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抓思想,强管理,从严治党“一个也不能少”
作为我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非中心更需严把“思想关”、“管理关”。中-非中心海外党支部始终坚持将从严治党责任牢牢抓在手上,坚持对驻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一刻也不放松。
海外党支部严格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中-非中心基础设施还未建成,就在驻地设置“学习角”,张贴国旗、党旗和入党誓词,把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经常性学习内容;及时组织观看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开幕式,着力抓好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邀请来非调研指导的中科院院领导为驻外党员干部“讲一次党课、听一次汇报、提一条建议”,统一驻外党员的思想行动,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四个意识”,形成助推中-非中心持续发展壮大的稳定器。
创新“党员动态管理”模式,保证党员教育管理不挂“空挡”、不留死角。武汉植物园每名党员赴非工作前,中-非中心国内办公室都会按规定及时协助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并统一配发《驻外党员管理卡》,记录党员驻外期间工作生活中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工作情况、组织生活情况,实现驻外党员的动态管理。通过“党员动态管理”,将《驻外党员管理卡》记录内容纳入民主评议党员、年度工作考核、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中-非中心整合了中科院各研究所对非研究的骨干力量,每年有上百人次科研工作者来非开展合作研究。海外支部同时也是各单位赴非党员“临时的家”,要求在非工作两周以上的党员必须向海外支部报到,参与支部的组织生活;做到一个也不能少的“离土离乡不离党”。海外支部也积极向党外人士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坦率真诚的回答他们的问题,重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海外支部活动,增强了驻外党员干部的归属感,激发了驻外党员干部创新争优的热情,促进了驻外科研成果的不断显现。
有特点,图创新,驻外党建工作有声有色
中-非中心海外党支部切实发挥支点作用,以促进科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立足点,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确保党建工作有内容、有形式、有声音、有成果。
海外支部充分利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和驻外中资机构等党组织的大平台,积极与他们开展联学联建,不断加强驻外党员教育管理。及时向我驻肯使馆党委汇报支部的近期工作进展,参与使馆的“两学一做”活动,利用“国庆招待会”“元旦招待会”等大型活动,与承建蒙内铁路的中国炉前、承建内罗毕万豪酒店的中航国际以及肯尼亚孔子学院等有社会影响力的中资机构党组织开展交流,学习兄弟单位在海外党建工作中的新方法新思路;主动参与上述单位组织开展的政治学习和对外交流活动,邀请上述单位驻外时间较长的党员与中-非中心海外党支部党员“一对一联系,一对一帮带”,形成了“支部联动,结对共建”的良好学习风气,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同分享、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将中-非中心党建工作融入到整个海外党建“大家庭”。
组织建立了“驻外党员支援服务队”,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赴当地坦桑尼亚孤儿院和养老院看望慰问,捐款维修儿童活动设施,从国内为孤儿院募捐并捐赠衣物;为非洲中文学习机构捐赠图书;参与联合国人居署为肯尼亚妇女儿童捐赠“饮水罐”的慈善公益行动等,得到了当地群众、政府机构和中国驻外机构的肯定,有力提升了中科院驻外科研人员形象。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中-非中心人扎根非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付出在前奉献在先”的精神氛围逐渐形成,党建优势切实转化为中-非中心科研创新合作的不竭动力。“青山高而望远,白云深而路遥”。下一步,中-非中心海外党支部将紧抓基层党建“大政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上发力,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上加力,在党建促进科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上聚力,以更加高的标准、更加实的态度,奋力谱写新时代驻外科研机构党建工作新篇章。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坦桑尼亚进行环境监测与水样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