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卫星这种极具科技含量的产品,应该是“院士”“老法师”设计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北斗导航卫星的背后,却是个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团队。他们用信念引领科研、以党建促进创新,突破众多技术难关,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和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研制工作。
激情,团队创新的动力源泉
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美国的GPS系统一直是这个领域的领先者。1994年,GPS系统已经可以达到98%的全球覆盖率。如今已过去二十多年,北斗导航的面世,究竟要做个追赶者还是赶超者?
“我们的目标是超越GPS。”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主任、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未来北斗所组成的全球网络,几乎不需要地面基站的支持,而GPS则离不开全球布点的大型地面基站。”
这样一支由104人组成的年轻团队,其中60%是“80后”,23%是“90后”,为什么会有超越GPS的远大志向?北斗导航卫星副总设计师沈学民介绍,“虽然这支队伍很年轻,但却有着非常一致的价值取向,他们信念坚定,富有激情,敢于创新,具有后发优势,比如‘天上对话’,我们的年轻队伍就抢在GPS前做到了。”
2012年,“80末”的李绍前刚从哈工大毕业,就进入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李绍前坦言,与外企相比,这里工作忙到没有双休日、薪资也不高,可他却感觉比在外企更有意义,“当看到自己的设计思路真的会用在卫星上,还随卫星上了天,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创新,赋予卫星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秉承这一理念,林宝军总设计师带领研制团队,从卫星“体重”入手,进行了从设计理念到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苗条”“优美”是不少卫星专家看到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之后的评价,相比之前几吨的“体重”,848公斤的新星完全当得起“苗条”之称。这意味着相同运载能力的火箭,以前只能发射一颗北斗卫星,而现在可以送3颗上天。
如何才能实现“瘦身”?林宝军解释,一般做工程的人信奉工匠精神,即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步骤,并考虑清楚步骤后面所蕴藏的逻辑,一旦弄明白了这些逻辑,创新也就自然产生了。创新的灵感会赋予卫星灵动的美,使它有了“魂”。
另外,原来卫星的设计思路是将卫星按照姿态控制、热控、结构、能源等划分成十几个分系统,再把各个系统组装到一起。“虽然分工清晰,却难以优化。”于是,年轻的团队大胆尝试功能链的设计理念,将整星分为结构热、姿轨控、综合电子、载荷四个功能链,将多台计算机优化为1台。
航天产品向来在重量上“锱铢必较”,这一下“瘦身”三分之二体重,怎不令人刮目相看?更何况,这一改变还使卫星的安全性能大大提升,因为省下的重量和空间,允许卫星带更多备份产品上天。
设计上的重大改变,必然会使用大量新技术。在航天领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颗星上使用的新技术一般不超过30%,而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新技术占比高达70%。为了实现创新,研发团队聘请了十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航天老专家作为顾问,在新技术验证上采取最严格的标准。比如“老法师”季海潮,他的“火眼金睛”令所有人叹服。每次他都会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产品的电路板,出现的多余焊珠、不规范焊接操作等,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胸怀祖国繁荣富强的“中国梦”,为早日实现“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用激情和创新,用燃烧的青春岁月,研制出一颗又一颗璀璨的北斗之星!
微小卫星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