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总体研制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现了我国空间高能探测卫星“零”的突破,为我国卫星探测暗物质粒子发展史树起了新的丰碑。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公布,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有充分数据证实,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一项开创性发现,且有可能与暗物质相关。
“80后”挑大梁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团队是一支年轻的“80后”队伍,除了“两总”以外,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从事当前岗位的工作。这支50人组成的团队里,“85后”、毕业新生是标配。就是这么一群年轻航天人,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历经4年多时间,近1500个日日夜夜,夜以继日地围绕着这颗1.8吨的“小伙伴”,殚精竭虑地完成了卫星方案、初样、正样和发射场等各个阶段的全部研制工作,技术难度大、任务要求高、研制进度紧前所未有。
从卫星工程立项到卫星发射,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一个新型号的研制,说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团队是一个具有攻关能力、有战斗力、有韧劲的队伍,团队上下在艰苦而平凡的岗位上,为航天事业贡献了智慧与心血,用航天人的精神和牺牲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航天精神。
“5+2”和“白+黑”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的战略性先导专项科技项目的首发星,用于进行空间高能粒子、高能伽马射线的探测,以及宇宙核素的测定,其中装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器能段达到了5GeV~10TeV,高于国际上现有的任何高能粒子探测器。
2011年,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团队开始对这颗特殊的卫星进行论证,业内很多专家认为这颗卫星质量至少需要3吨以上才能完成,同时也担心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能否完成这种大卫星的研制工作。但团队敢于面对挑战,开拓思路,充分发挥了中科院特有的创造型思维,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载荷为中心、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整星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卫星质量控制在1.9吨以内,仅运载就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成本。正是这种创新性的理念,推动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立项,也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大踏步发展。
当年年底卫星进入了方案阶段,此时项目组多数新成员还未加入,突破关键技术、技术难点仿真、关键试验验证是这一阶段的主题。面对整星5项关键技术,团队成员不但要完成整星的方案设计,同时还要对关键技术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人员紧张、分身乏术之时,只能靠自身的意志让自己再提高精神,去突破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关键试验验证阶段,以结构主任设计师张文巧为代表的所有试验队员在试验厂房连续40多个小时只为确保试验每一项流程、每一组数据不要出错。队员们的辛苦没有白费,2013年4月23日,突破了所有关键技术的团队将卫星顺利推进到了初样阶段。
卫星初样阶段历经17个月,项目组对整星及星上各单机产品研制、测试等环节进行仔细把握,对所有出现的问题均按照航天5条的质量归零要求进行处理。不放过任何细节、不遗漏一个问题,这就是团队确保成功转正样的核心。
正样研制是在研制、测试和试验中度过的,在工作或者在去工作的路上,“5+2”和“白加黑”是常态。“五一”、“十一”和元旦小长假,对这群航天人来说,已成为一种奢望。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承载着大家的航天梦、科学梦。为了它,大家放弃了太多太多,有的带病上阵、有的带孕上阵、有的推延婚期……但是没有人为献身“悟空”后悔过。
“传帮带”团结协作
团队成员较为年轻,老同志中很多人也都在新岗位,团队成员进行互相帮助,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年轻人迅速成长,在正样阶段年轻人都具备承担主任设计师的能力,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保证了暗物质卫星在正样阶段后墙不倒,按计划一天不落地完成了卫星发射任务。
如果说甘于奉献是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团队生动的注脚,那么团结协作则是他们的品质。该研制团队是一支新老结合的队伍,年轻的同志充满活力,为团队带来拼搏向上、敢于突破的进取活力;老同志则无私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几年来,大家并肩作战,打造了一支和谐发展的团队,为圆满成功和在轨零故障稳定运行积聚了无坚不摧的团结力量。
综测及总体电路主任设计师陈博崴了脚,检查结果是骨折,恰逢卫星整星电测最紧张的时刻,本应该休息的她愣是拄着拐杖来上班,到后来拐杖都拄不住了,因为手举不起来。
热控主任设计师王建平,四年来每天往返于上海与昆山之间,整个卫星研制阶段,其间大大小小的电测、试验,始终没有缺少他的身影。
李欣禹负责数据传输,经常会在高功率的射频辐射环境下进行无线测试,依靠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无畏的奉献精神对卫星高频信号进行着精心的测试,保障了卫星对地信号的传输可靠性。
暗物质卫星团队上下以“打造国内一流优质卫星工程”为共同愿景,逐步形成了“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核心价值观。过往的已成过往,他们的目标不是曾经的经历,而是下一颗卫星、下一代航天人!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