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珊瑚岛礁生态环境非常恶劣,自然植被发育困难且漫长,人工辅助的植被新建是珊瑚岛礁快速覆绿的唯一可行途径,但是难度极大,目前国内外未有成功先例及可参考的理论与技术。有这样一群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运用长期的科学研究积累,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仅用短短半年时间,就把昔日白天满眼“白花花”,晚上只有“海浪声”的荒芜珊瑚岛礁变成了初现“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绿洲”,为建成“宜居生态岛”打下良好基础。
他们就是华南植物园热带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快速构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为了共同的事业,团队成员走到了一起,经过艰苦奋斗,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重任。
党旗在南海岛礁高高飘扬
2016年研究团队承担了中科院先导专项的绿色生态项目“南海生态环境变化”,随后团队成员又陆续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南海岛礁相关项目,合同经费总额超过2亿元。研究组成员来自华南植物园的生态学、植物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成员有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工人。项目负责人及骨干人员11中,有中共党员7人(占77%),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在项目实施期间,考虑到大家文化生活缺乏,有时在岛上工作时间长达3个月的情况,为提高研究组成员中党员的政治、思想、组织意识,推进项目任务的完成。研究组结合珊瑚岛实际情况,以参加项目的党员为核心成立临时党支部,在珊瑚岛上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党建工作“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临时组建的党支部成员与项目外场试验研究合作单位中交天航部分党员,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与中交天航员工对珊瑚岛植被新建、植物种植及养护,及上岛工作协调、人员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工作展开交流和讨论,有效推进了项目开展,实现了项目预期目标。为促进项目工作开展,临时党支部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还通过讲座和现场示范等形式,为驻岛官兵和中交天航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了珊瑚岛植被重建、植物种植与养护、有害生物防控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团队成员也学习了中交天航在安全保密教育、加强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达到了共享共赢的效果。临时党支部在远离城市的前场试验地开展组织生活,既丰富了前场党员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加强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加强了海岛工作协调和人员管理,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作认识,党员同志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做的是国家事,担的是国家责,大家都为自己工作所履行的光荣使命感到无比自豪。
攻坚克难,誓把荒芜变绿洲
解决适生植物问题。在远海珊瑚岛礁扩建陆域上新建植被并种植果蔬,国内外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与技术,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去实践。科研人员研究提出物种筛选及配置方案,到国内外近纬度或相同气候条件下的天然海岛和海岸带引种收集适生植物,并在海南文昌建立种苗繁育基地,探索珊瑚岛植被构建工具种的规模化快繁、种植及养护技术。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了约300种的热带珊瑚岛植物种质资源库(含果蔬)及10hm2的繁育基地,繁育特色种苗逾100万株。
攻克珊瑚岛土壤改良技术。珊瑚岛缺乏真正的土壤,呈强碱性(pH值约9.5),有机质和氮磷养分极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极低,保水保肥能力极差。珊瑚砂土壤结构极差,颗粒粗的为珊瑚礁石,植物根系根本无法扎入土壤中,颗粒细的易板结,难渗水。因此,在这样极恶劣的土壤环境下,一般植物根本无法存活,构建植被属世界性难题。为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研究组年过半百的土壤专家李志安研究员登上岛礁,采集“土壤”(珊瑚砂)进行分析及开展基质改良试验,在炙热的、白茫茫的珊瑚砂地上动手拌土、种植、浇水。因为他知道,这个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们没有机会失败,没有时间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团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研制了专用改良剂4种及缓释肥1种,完美地突破了基质改良的技术难题,为珊瑚岛植被构建与果蔬种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南海精神”促创新。项目负责人之一简曙光研究员,承担了多项南海岛礁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以来,他每年都多次带领研究团队赴条件艰苦的南海岛礁开展调查、采样、监测、研究及植被构建等各项工作任务,克服晕船、高温、暴晒、疲劳、生活枯燥和食宿条件简陋等困难,在热带珊瑚岛植被生态系统快速构建的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针对国内外未有成功先例的远海珊瑚岛礁缺少真正土壤及肥力,且有高盐、强碱、高温、强光、干旱和多台风等极端环境下植被构建的难题,研究筛选出100种珊瑚岛礁植被构建工具种植物,研发了50种工具种植物的种植、养护及配套应用技术,以及7种功能型植物群落的构建及维护技术,构建了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服务功能较好的植被示范区约17万m2,并集成了珊瑚岛礁植被构建系统解决方案(主体),科学指导了岛礁植被建设工程,并大幅节约岛礁植被建设成本,以实际行动诠释“南海精神”,获用户方高度评价。
科技赋“新生”。研究组的成员黎爱民技师,18岁中学毕业被招入华南植物园,至今已经工作20多年。虽没有大学文凭,但对植物引种、栽培、养护有着丰富的经验,一样成为项目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有一次,同事们准备扔掉一株枯黄并有些腐烂的植物小苗时,黎爱民赶紧拦住,说“还有救的。”他拿起小苗,把枯烂的部分剪掉,余下的栽入土中,精心护理,过了几天,小苗果真活过来了,长出了充满生命力的新叶。有人总觉得绿化养护就是栽树、浇水、施肥,看似很简单的事,没有那么多门道,随便找个工人来都能做好。但是在黎爱民技师眼里,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浇水都要学三年。”意思是植物种植、养护,看似简单,其实其中的技术要求很多,需要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
他们把“誓把荒芜变绿洲”的精神融入到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研究成果在2020年中科院“重大突破”验收时获评优秀,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共同完成的“热带岛礁海洋生态系统性保护及绿化关键技术与应用”成功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全国军民融合成果展和科技部军民融合先进案例。团队及相关项目人员获中共中央、国务院等授予的“南海环境变化专项”模范集体个人奖章,为国家在南海建设安全岛礁、生态岛礁、智能岛礁和宜居岛礁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经略南海、跨越深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