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事迹发布榜>团队事迹
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乘风破浪,突破水下机器人技术难关
来源: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字号:  

  如果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排头兵,那么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就是这支队伍当中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党总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体党员、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持或参与研发了“奋斗者号”“海斗一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等多型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表彰。在建党百年之际,党总支喜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使命——为了国家的水下机器人事业 

  团队总是步履匆匆,他们说工作像赛跑,起步晚了,怎么能不奋起追?让他们心心念念的是国家水下机器人事业发展,作为科学院人,他们把国家的事作为日夜奋斗的目标。 

  为了国家的载人深潜事业,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一批批载人潜水器研发人员甘冒生命危险下潜深海。团队承研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国家深潜英雄刘开周是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在10多年前蛟龙号海试时,刘开周瞒着家人,不顾潜水器首次下潜的巨大风险,主动参加下潜试验,与“蛟龙”号一起潜入漆黑的海中。提起当年的选择,刘开周认为很值得,因为“蛟龙号的成功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底开展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能力,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深海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传承着蛟龙号的传统,“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负责人祝普强以能跟随“深海勇士”号一探深海为荣,他说终于圆了我的深潜梦2017年,他在外场试验与海试的时间超过了240天,他和团队的日夜奋斗取得硕果,控制系统在海试结束后被评价为稳定、可靠、全程无故障的系统。“深海勇士号”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 

  202011月,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负责人赵洋也没有告知家人,随潜水器下潜到了世界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习近平总书记为奋斗者号的万米海试成功发来贺电,令全体科研人员倍感激动。大家说,只要国家需要,一切就都值得! 

  团队推动并见证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变的是科研人员为了国家水下机器人事业矢志不渝、永远奋斗的精神气质。 

  信念——“海人精神代代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院士以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布局了水下机器人事业,组织研发我国第一台遥控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 在封锡盛院士等带领下,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也缺少试验条件,在一个菜窖里,“海人一号”进行了第一次下水试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团队攻克了系列难关,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无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事业由此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篇章。 

  几十年来,蒋新松院士、封锡盛院士等老科学家们以一生践行“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的海人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团队又融合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形成优良的科研作风,在重大项目中打磨出能吃苦、能奉献、能攻关的科研队伍。 

  “海人”精神体现在面对科研攻关中的一次次考验中。在水下机器人团队,每年都有数批科研人员、几千人次在海上度过。有人放弃与家人团圆连续几年春节在海上参加海试任务,有人晕船倒在甲板上,躺着也要指挥作业;有人在海上生病吐出了胆汁,身体好转时立即坚守工作岗位;有人刚刚喜得千金,就离幼女奔赴海试现场;有人海试数月归来,年幼的孩子却只认得墙上的照片是爸爸。 

  一代代水下人奋斗不止,先后开发了遥控、自主、水面和混合四大类型、八大谱系海洋机器人在水下机器人领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国内领先科研成果。 

  堡垒——党组织是最坚强的后盾 

  党建工作的扎实、深入成为水下机器人团队工作的法宝,一直以来,在研究所党委的领导下,党总支把工作做到海上,做到职工家里,做到科研人员心里。 

  党总支发扬将临时党组织建在船上的优良传统,在湖试、海试工作中,设立临时党小组,组成党员先锋队,带头勇担使命、解决难题、团结力量。今年,探索4500”AUV首次登上了雪龙2”科考船,这是沈阳自动化所深海AUV首次在破冰船上进行试验。试验队中的4名党员同志在船上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在现场开展了党史学习,回顾了水下机器人科研团队的奋斗历史,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践行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攻坚克难的信念、增强了取得试验成功的信心。 

  团队外场试验多,党总支就把好大后方。每年春节,党总支都组织人员到仍然坚守在海试一线同志的家中走访、慰问,让家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更加理解科研人员奋斗的意义。有科研人员在外海试,家中突发急事,党总支就安排支委前去帮忙,让科研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传承——青年一代有力量 

  团队的故事还在继续,年轻人逐渐在锻炼中成为脊梁,他们追寻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脚步,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发展砥砺前行。 

  南海的酷暑与北极的严寒探索4500”AUV团队都体验到了。初到“雪龙2”科考船,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团队争分夺秒熟悉现场条件,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有一天,船上光纤线路突然损坏,两名党员主动在烈日下坚守数个小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光纤焊接和信号测试,最终将线路修复,筋疲力尽地瘫坐在实验室角落。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党员总是冲在解决问题的第一线。20217月,团队正式开始中国第12次北极科考。北极地区的环境极其复杂,大面积的海冰覆盖着北冰洋,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当AUV上浮时,是一名党员不顾凛冽的寒风,卧冰于甲板,风雪盖满身。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探索4500”AUV在北极9成冰情下,成功开展了深海近底探测作业,获得大量的宝贵数据,为我国开展北极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8月,长达一个多月的海斗一号”AUV万米试验性应用任务紧张开启了。团队中由5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科研骨干组成,挑战11个密集的潜次任务。科考船上科研任务紧凑,“海斗一号”的下潜被安排在晚上进行,这对“海斗一号”而言是非常规操作。每个潜次从准备、作业到结束,平均耗时17个小时,加上后续的数据处理分析与充电维护,团队通常要连续奋战20小时。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告别正常作息时间,待命时靠在柱子上都能眯一会。在最后几个潜次,党小组强制大家轮换值班,但谁也不肯离开岗位。团队凭借着顽强的责任心与意志力,坚持完成科研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海斗一号首次实现我国AUV万米深潜,创造了AUV最大下潜深度、万米连续工作时间、万米最大航程的世界记录! 

  现如今,在党总支带领下,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先后研制了工作深度从几十米到全海深的数十台、多种型号的水下机器人。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等技术水平。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