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的十六岁,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延川县,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是在这个困苦的环境里,他并未逃避和抱怨,而是让自己扎根在陕北农村,将自己奉献给陕北那片贫瘠但却给予了他包容和保护的土地。在家庭变故和社会洪流的双重冲击下,他并未迷失自我,而是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为群众奉献自己,切身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注重实际,从不搞任何形式主义,这即使是在现在,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更何况那是在文革时期。
他说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代销店、建铁业社、缝纫社、打深水井、办磨坊,这一件件惠民的实事几乎是在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的。每一件,都是为了改善民众生活,解放劳动力,为实现粮食生产、解决燃料问题、方便群众生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这让我不断联想我自己。十六岁时,我在高中一年级,从初三到高三,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里我比习大大幸运得太多,我接受高中教育,生活轻松自在,每天除了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外,偶尔会思考自己的人生。那时的我树立了这样一个个人理想,那就是未来要从政,为社会服务。因为见到了太多政府公职人员的不作为,也见到了太多的人依旧生活在穷困之中,见到了社会上太多的不公平,不均衡,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周围人都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让中国有所改变。现在的我回想起那个时候,应该说那是一种十分朴素的想法,值得鼓励,但是缺少的是实践,因此就显得过于浪漫主义,缺少了求真务实。
一个人的理想,可以只关乎个人,但也可以关乎整个人类的发展,一个人想要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只有将自己的理想信念牢牢地和人民群众、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才能真的让生命不朽,让人生光彩夺目。只有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簇,而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要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我由衷为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而自豪,也由衷为习主席而自豪。历史终有一天会让我们九零后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在这些前辈和榜样的带动下,我也相信我们这一代人有能力胜任,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推向前进。
二、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一书中,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提到了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习近平同志总是坚持读书和学习。他的炕头、窑洞里到处都是书,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可谓是无所不读,甚至为了借一本《浮士德》,徒步三十多里路。只要有空闲,就坐下来看书,田间劳作休息时看书,一天辛苦劳动回到窑洞里挑着昏暗的煤油灯夜读,这样渴求知识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必不可少。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七年的知情岁月,环境艰苦,可他依然坚持了七年如一日的苦读。
今天,我们的条件自然是十分优渥,甚至是当时习大大读的一些书,都是我们知道的常识性内容。可这也丝毫不能影响我对习主席的敬爱分毫。
正是习近平同志长久以来坚持读书和学习,才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带领梁家河的乡亲们将贫穷落后的土地一点点建设起来。
如今的知识更新换代更加迅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的我们,更应该清楚,保持终身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知识创造无尽的可能,知识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倡导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念下,只有拥有丰富、扎实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才能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坚持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止是说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后,还要坚持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学习,不放弃任何一种提升自我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建设、民族兴旺的要求。
三、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思考
黄土地上的延川县,缺水、没有植被,土地贫瘠,可正是这样一片土地,慷慨接纳了当年那支疲惫的红军队伍,也接纳了将近三万名北京知青。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他们长期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努力寻求生存,可也没有因为穷山恶水,生出刁民的气质来。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他们找到了栽种果树、走出山沟的致富之路。
陕北、甘肃地区都属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由于降雨稀少,并不适宜农业的发展,没水,工业也不好发展起来。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在努力探求解决办法。习近平同志,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在这片土地上风生水起地搞起了沼气池,利民惠民,创造条件。
联想到我的老家黑龙江省,从气候条件上,黑龙江省远远优越于陕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千顷良田,是国家粮食基地,丰厚的自然资源,也是国家能源的保障者之一。但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利好的状态,反思起原因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陕北人民的开拓精神,发扬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在经济新常态下,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作为总结,我想说,受访者们亲切地称呼习近平为“近平”,而我想称呼习主席为“老大”。我为自己是八千万中共党员中的一名而自豪,为有这样一位为人民服务的老大而骄傲。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平淡地度过这一生,没有伟大的功勋,不会被历史记住,在滚滚的长河中湮没没有任何一丝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只要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向着梦想所在的方向不懈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阶梯,那么人生也许免不了平凡,但一定不会平庸。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近日读罢中央党校出版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七年知情岁月的采访实录,恍然间觉得自己又领会了一遍这句话的真谛。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组织派发的任务,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认真学习党的领导人的事迹。书很厚一本,打开之后才发现原来全是采访实录,受访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川做知青时身边一同工作过的知青、一起生活过的村民和其他共事过的人。四十年前的事情,从这些人口中娓娓道来,他们的讲述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却几次都让我热泪盈眶。
本来心中有意当做是一个任务,可拿在手中,却是一口气把这本书从头读到尾,又翻过来再读了一遍。不比平素的党员学习材料,这本采访实录真实而立体地描述了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总书记,一个有血有肉,也曾经历过压抑彷徨的总书记,一个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的总书记,一个在困境中不忘锻造自己、砥砺前行的总书记。在他身上闪烁的人格魅力,将不断指引我前行。
这本书,给了我三个方面的启发。
首先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坚持通过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最后是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思考。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实验室 李百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