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华同志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一名普通党员,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他一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崇德励行、尚理笃学”为准则,不断丰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研一线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展示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良好情操,实践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一、 立场坚定、坚持理想
张庆华同志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作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一名一线科研工作者,张庆华同志承担大量艰苦的野外考察工作。从2009年起他连续每年主持承担中国南北极科考项目,并两次赴南极长城站和一次赴北极黄河站开展长期野外观测站点的建设规划和项目实施。每次开展规模较大的野外科考活动时,他都要求自己团队的党员同志携带党旗到现场,激励团队不畏艰难,勇当表率,并在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网站以党支部的名义进行及时报道。近十年来,他的团队将党旗飘扬在了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野外考察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先进性。他主持的极地考察项目成果显著,已经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为我国在国际极地POPs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极地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研究团队” 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评选的2016年中国极地考察先进集体称号,在我国极地科考领域广受好评。
二、求真务实、勇攀高峰
张庆华同志在科研工作中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针对典型POPs的分析方法、长距离迁移行为、区域污染特征及生物累积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张庆华同志已经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IF>3.0的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先后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六项,目前正在主持院战略先导专项B项目。他的研究工作为全面了解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和健康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国制定POPs削减和控制政策及履行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他曾作为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带领实验室的全体党员做出了突出成绩。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成绩为优秀,党支部也连续多年被中心评为优秀党支部。他参与的“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与调控”工作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标志性重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者,他参与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集体”荣获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三、团结同事、热心解难
张庆华同志具有非常高的团队协作精神,他团结同事,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志,在群众中具有非常好的口碑。科学院新引进的青年人才,在刚开始组建研究团队时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中心引进的青年人才廖春阳研究员刚开始因为人员资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研究工作的开展。张庆华同志了解情况后,积极帮助他联系中心领导和主管部门,帮他出谋划策,并且主动将自有的部分经费支援他,帮他度过了难关。在张庆华同志的热心帮助下,廖春阳研究员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课题组建设,科研工作步入了正轨,科研产出也日益丰富。中心引进的另一位青年人才胡立刚研究员在课题组建设初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尤其是课题组人员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在他向张庆华同志反映自己的困难后,张庆华同志积极帮忙协调,将自己课题组的刘丽红博士调整到胡立刚的团队,帮助他充实了队伍。目前胡立刚研究员也基本上完成了课题组团队的建设,近一年来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