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飞,汉族,1976年3月出生,湖北枝江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1999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保送至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攻读研究生,2005年7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陈雪飞长期从事双星物理、特殊恒星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套双星演化的基本关系和判据,蓝离散星的双星形成模型,提出了Ia型超新星形成的潮汐增强星风模型等,在极小质量氦白矮星的形成、物质交换形成双星系统的质量-周期关系方面做出了重要工作。她和她的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天文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8 篇(第一作者11篇),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
她先后获得2011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1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共10人)、中科院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全院共10人)、2015年云南省第7届青年科技奖(全省共10人)等重要奖励,入选2017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她带领团队入选2016年云南省创新团队。主持国家、院、云南省各类项目10余项。担任中国天文学会恒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女天文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陈雪飞同志在科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不浮于现象,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解决或大或小的科学问题”。谨慎审核每一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本着“科学共享、智慧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悉心指导、培养年轻人,在团队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后培养指导了2名博士生、3名硕士生。
陈雪飞同志在研究生阶段就和云南省科协的老师一起到丽江永胜县等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2010年在《物理》杂志翻译了《钱德拉塞卡对20世纪科学的贡献》,并著有《恒星探戈摇曳的璀璨星空》、《双星演化-恒星级引力波源的孕育和诞生之路》(和陈海亮一起)等科普文章,向公众宣传恒星、双星演化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陈雪飞同志积极热心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先后获得云南省教育卫生科研工会先进女职工(2005-2006年度)、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2012年)、云南省三八红旗手(2018)等荣誉称号。担任昆明市青年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四届青联委员等职务。
陈雪飞同志一直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无私奉献、全面提升职工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发挥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善于向同事学习,倾听他人意见;始终坚持正直坦诚地为人,诚实守信地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大度待人,深受广大职工的信赖。